书籍详情

查看目录

阅读设置

加入书架

章节报错

阅读设置

主题背景

1 2 3 4 5 6

正文字体

微软雅黑宋体楷书

字体大小

|18|

页面宽度

800900100011001200

96、第九节 陈失淮南(1/9)

书名:两晋南北朝风云  作者:tz带你读历史  字数:8742字  更新时间:2022-01-07 02:59

  【两晋南北朝风云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爱微阅读网【2vdu.com】

  第九节 陈失淮南

  陈宣帝不度德量力,听说齐国败亡,马上就想举兵攻取淮北。大周攻齐,前后总共四个月就灭亡了齐国,而陈国攻齐,历时两年仅得淮南之地。况且大周攻齐,是生死存亡之争,陈国攻齐,则齐国本已对淮南之地视之如草芥。陈与周,谁强谁弱,已见分晓。陈国不在齐国灭亡之时出兵,而在齐国灭亡之后才想分一杯羹。如果陈国真想攻取淮北的话,齐军在晋州大败后,就应当立即发兵与大周平分齐地。齐国当然不能分兵抵御,淮北之地,唾手可得。进取山东,后主之所以有左右相助,在于其任用任城王、广宁王、范阳王、高保宁等,周国虽然强盛,也不能如摧枯拉朽一般进攻。大建七年九月,陈国已经获得吕梁大捷,此后一年多,周、齐之争越来越激烈,陈国竟然熟视无睹,一直等到齐地彻底被大周平定,周人锐气正刚,才忽然想起进取淮北,这打的是什么主意?此时,蔡景历上谏,认为“师老将骄,不应更求远略”。毛喜也上谏,以为“淮左刚刚平定,边地百姓还未真心归服,周国才吞并齐国,恐怕我军难与争锋岂能以疲敝士卒去攻打血气方刚的大军呢?况且还要舍弃我军擅长的舟舰,而动用骑兵作战,避长取短,此非吴人善长。不如保境安民,息兵守约,然后广揽天下英才,顺时而动”。陈帝不听,而且认为景历是在扰乱朝臣,将他贬为豫章内史。还没等动身,就被人弹劾,说他在京为官期间,贪赃枉法,最终,被免官、削去爵位,迁到会稽居住。此举大概是因为出兵之举,不得人心,想以此来弹压大臣。史官论道:“李克以为吴地先亡,原因在于数战数胜,数战则百姓疲敝,数胜则将士骄怠,用骄主驾驭疲民,哪有不亡的道理”,岂能不信!

  大建九年,拜吴明彻为大都督,奉命北伐。十月,大军抵达吕梁。大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军抗拒,明彻频频将其打败。梁士彦不敢再出城作战,吴明彻又以水灌城。在吕梁城下布下舟舰大船,攻打的越发急促。周以王轨为行军总管前往救援,王轨轻装简从,从清水入淮口。在水中横列巨木,用铁锁横贯车轮,堵住河口,阻断船路。并且打算偷偷决其堤坝,诸将听说后,非常恐惧。众人商议,打算先攻破守水口的军队,然后用大船载兵马渡河。裴子烈说:“如果决堤下船,船必然倾倒,不如先把马运过去,这样可保无虞。”恰巧明彻背疾发作,非常严重,于是,就听从了这个建议。派萧摩柯率马军数千先行出发,明彻仍然决破堰口,乘水势来击退敌军。等到清口之时,水师越来越小,舟舰不能行驶。众军溃乱,明彻被擒。不久之后,忧愤成疾,死在长安。明彻之败,不能归咎于人谋不周。史书说:摩诃对明彻言:“听说王轨切断下游,两头筑城,现在还未建成。公若派兵攻打,敌方必不敢相抗。水路未断,贼势不坚。敌城若成,我等都将成为他们的俘虏了。”明彻摸了一把胡须,说到:“定计交战,是做将军要思考的事,长算远略,是我的事。”摩诃一听,不敢再说。半月之内,周兵越来越多。摩诃又奏请道:“现在求战不得,进退无路,暗中派兵突围,并不是什么耻辱的事。希望明公引步卒慢慢前行,我率铁骑数千,驱驰前后,定能保将军回到京城。”明彻说:“兄弟此计,乃良图也。但步军最多,我身为总督,必须居其后,相率而行,弟马军在前,不可迟缓。”摩诃深夜率马军先行出发,周军围城很坚固,在沿途要道都设有埋伏。摩诃挑选精锐骑兵八十人,首先发起冲突,后面骑兵相继而上。一直到凌晨,才突围到达淮南。明彻兵力,并不少,却任由王轨断绝下游,让敌军围困城池,而未出兵力争,实在难以让人理解。此战只有摩诃率两千骑兵先走得以逃脱,长围已成,尚能突破,更何况筑城未立之时?明彻此前一再拒绝摩诃计策,在于其骄横耳!明彻本非将才,观其平生用兵,败多胜少,何况此时,更是衰弱不振,陈宣帝用他,确实是失策之举。废帝即位后,高宗入辅,计划罢黜那些心怀异志的人,叫来徐陵一起帮他谋划。大建九年,徐陵担任尚书右仆射。二年,升为左仆射。徐陵上表抗议周弘正等人升迁,高宗执意如此,徐陵不得不接受。等群臣商议北伐时,高宗说:“朕意已决,你可担任元帅一职。”众人商议因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高,大家一起推举他担任元帅。于是争论不休,好几日还没能确定下来。尚书裴忌说:“臣与徐仆射意见一致。”徐陵应声说:“不但明彻是良将,裴忌也是一个好的副将。”这天,高宗下诏,任命明彻为大都督,令裴忌作监军。于是,克复淮南数十州。高宗因此举杯敬徐陵,说道:“赏卿识人。”徐陵并非知兵之人,他推举吴明彻,难道有真知灼见吗?当时朝廷争论,至于几日未决,定然有人深知明彻不堪大用,高宗不听众人之言,与高宗篡立之时,徐陵与明彻经常与去共谋,因此,高宗岂肯另托他人?这般决策大事,用这样的无用之人,怎么可能不败?

  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